【引言】
曾为小米立下汗马功劳的黎万强,在小米全力冲刺5G业务的关键时刻转身离开,是一个好的时机吗?在如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形成的“一超多强”的局面下,如何夺回被蚕食的市场份额,成为小米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日小米内部出现人事变动——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因个人原因宣布正式离开小米,改任高级顾问。据了解,黎万强是继周光平、黄江吉后第三位离职的元老,他曾负责研发和设计了MIUI,开创了粉丝文化。
明年是小米全力冲刺5G业务的关键时刻,也将是小米推动“手机+AIoT”的关键年,此时黎万强离开,对于小米而言,这是一个好的时机吗?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难以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互联网思维”顺应时代需要,小米创造出一连串销量奇迹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未来增量瓶颈时刻的到来。此时,代表小米的过去,一直活在互联网思维中的黎万强的离开,也许仅仅是小米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对此,史密斯商学院市场营销科学院长席教授P.K. Kannan博士也发表了他的见解。
他认为,应该从小米市场份额下降及重新考虑要强调的内容(硬件或平台)的角度看待这种改变。这种变化对小米是有利的,因为补充新血液意味着公司将要重新思考和重新启动战略。公司的未来取决于变化是否会带来成功和预期的结果。时间会证明这一点。
在之前的调研中,小米给我的几个较深印象是:一,小米产品有很好的设计和技术开发,但可能除了手机,没有连贯的产品和产品类别开发;二,混乱,体现在过多的应用程序,产品类别混乱,品牌混乱,以及网络呈现混乱;三,小米模仿苹果、戴森等痕迹很明显,但同时设计不失巧妙。通过这些调研,我不禁提出疑问:小米到底是创新者还是模仿者?小米是不是真的缺失想象力?小米核心团队变化对公司的未来影响怎样?小米未来最有可能的发力点在哪里?
P.K. Kannan教授认为,”对于智能手机市场来说,这是奇怪的一年,尤其是在中国。美国针对华为的诉讼对其在全球的智能手机销售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在中国,对智能手机的销售却产生了显着的积极影响。消费者卷入了“购买国货”运动,意在表明美国的行动是“荒谬的”。许多消费者转向购买华为而不是苹果或其他中国品牌,以表示对华为的支持。此外,鉴于对全球市场的负面影响,华为加大了在中国营销的力度,并因此赢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反观小米,一方面,它事先无法预测这一趋势或对此趋势做出反应,因此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他们不再强调智能手机作为未来利润增长点的产品,而专注于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但并未达预期。实际上,小米的高端手机表现良好,利润率很高。同时,随着小米智能手机及其辅助产品在其产品线中的营销更加集中,我看到它们有能力扭转市场份额的这一趋势。因此,它们仍将是一个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强大竞争者。”
说到小米,大家第一个印象就是,它是中国一家强调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从数据看,单就智能手机这块业务,它也确实做得不错。小米在过去5 年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智能手机销售成绩,它虽然经历了2016 年的销量下滑,但全球销量也提升至1.2 亿部,同时更是凭借在印度等市场的出色表现,海外市场销量占比已超过中国市场。目前小米已扩展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占小米整体营收的近一半。小米手机已经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前五。特别是印度市场已经连续九个季度排名第一。
不过,小米认为自己并非单纯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公司收集用户消费和行为模式信息。这些个人信息可以用来提供“互联网服务”。有观点认为,小米作为互联网公司的所有假设都是基于低成本放量手机销售,进而长期垄断内生态盈利,妄图吃掉小米手机内所有互联网公司可能的收入。从这个角度看,小米模式真正成功之后最直接威胁的还不是专注于手机的华为和荣耀,而是基于互联网流量运营生态的阿里、腾讯甚至京东。
小米战略的核心秘密,就是制造一种基于手机设备的全新主导。从2018年雷军在路演的讲述内容,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小米战略的核心关注点:雷军重点介绍了小米的生态圈,超过210家生态圈合作公司。
【小米的创新】
对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中创新的定义,P.K. Kannan教授认为,”苹果是这个市场的创新者,而三星曾经创新了一些功能。但是如今,大多数公司都在“追赶”中,苹果也不例外,它们的目的是要复制市场上所有其他手机的功能,以使自己的产品不落后于其他产品。根据这个定义,行业中所有的“玩家”都是模仿者,因此我不认为“模仿者”这个术语仅是针对小米。关键在于这些企业是否可以胜任上述工作,使他们的消费者受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似乎可以被视为优质产品的创造者以及市场上最好的产品。他们在全球市场上的某些手机(例如印度的Realme)大受欢迎,显示出其作为创新者的地位。”
实际上,近十年时间,小米也在不断寻找着创新的方向。它们以用户和消费者为中心,希望创新能够给公司带来一轮又一轮高势能的用户增长,寄望于用手机和物联网能力构建一个超级的线下京东或者沃尔玛。
一家真正的科技企业应该具备三个要素:技术,场景和数据,以及创新。这三者缺一不可。小米的短板是,它善于营销,偏好轻资产模式,但它创新能力偏弱。消费电子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是物联网在家用领域的一个广阔天地。智能家居的吸引人之处是无非以下三点:更便利、更安全和更节能。小米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属于家用物联网的概念,它也是围绕家庭和个人来布局生态圈的。
有观点认为,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多少创新,更多是因为中国家电企业没有及时捕捉到智能家电的热点,而国外家电品牌虽然有成熟的产品,但它们习惯性地渴望享受高技术带来的高利润,这让野蛮生长的小米在中产阶层崛起和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顺利地攻城略地,脱颖而出,抢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从创新的角度说,小米的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产品,更像是用物联网作为噱头来营销产品。它所谓的创新既不解决行业痛点,也不是真正的变革,其产品不过是增加网络连接性的传统设备。这种连接太过简单,只能提供有限的特性和功能,因此其商业价值很容易看见底。
【小米高端战略风险】
今年以来,随着中国推广5G的行动将在未来几年给新的智能手机带来巨大需求,小米表示,可能会上调其数字旗舰系列手机的价格,这从侧面反映出该公司希望走高端路线的意愿。对于不差钱和注重品牌的消费者而言,小米铁定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品牌。但随着全球经济放缓以及苹果等高端机纷纷调低价格,此时小米提出高端战略,其风险不言而喻。
小米从一开始就强调高性价比,它过往的想法是以微薄的利润向大众销售手机,而其利润大头原计划来自销售互联网服务。2016年,小米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7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国。如今,小米超过40%的收入来自中国以外。小米的出货量在印度位居第一,在欧洲跻身前五。其在本国市场提价可能威胁其并不稳固的国内第五的地位。尽管物联网和家用电器业务的利润率较高,但它们较高的利润率不太可能抵消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疲软的影响。实际上,市场上对小米市场战略的质疑声一直不断。
【中国科技企业出海】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国内竞争加剧,以及中美开始战略性竞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家把目光投向新兴市场,特别是印度。今年10月,印度排名前100的应用中约五分之一来自中国公司。其中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在印度位居第一,且已经连续九个季度排名第一。
不过小米在印度的经历,也暴露出中国企业出海的双重难题。一是,与欧美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能力更薄弱;二是,由于发展阶段与亚洲国家更接近,中国的商业模式在这些地区更有效,但他们的营商环境显然更复杂。
此外,作为上市公司,小米未来持续盈利能力也受到一定的质疑。一方面,虽然小米手机在印度销量位居第一,但该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激增至4.5亿人左右,这得益于超廉价的流量套餐和便宜手机。另一方面,市场一直将小米视为低端智能手机制造商,竞争对手在国内市场的持续发力带给小米不少压力,其销量不断下滑,即使小米在印度的故事再多,也无法和中国市场相比。
不过对于小米的未来,P.K. Kannan教授还是持乐观态度,他表示,小米的优势在于其不错的设计制造,优质的产品和强大的辅助产品。只要他们继续强调这一点,小米仍将是众多强者之一。
P. K. Kannan教授 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市场营销科学院长席教授
P. K. Kannan教授,普渡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市场营销科学院长席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模型,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于市场数据。他目前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属性建模、媒体混合建模、新产品/服务开发和客户关系管理(CRM)。
2019年初由P.K. Kannan教授牵头发表的两篇重量级学术论文 “The Informational Value of Social Tagging Networks”以及 “Selling the Premium in Freemium” 获得多项国际学术大奖。
P. K. Kannan教授在马里兰大学全球领导力中国EMBA项目中教授《Customer Equity Management》课程。
Copyright © 2024 北京沃伦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24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