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 一文看懂央行数字货币,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 | 
2020-09-07

【引言】
近日,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应用场景落地,正式由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这是人类货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尝试,数字货币有望成为新一代数字经济世界的核心基础设施。

2009年比特币诞生后,国际支付体系出现了由私人主导的新生力量。2019年,Facebook发布Libra白皮书,意在构建商业化的私人货币体系。也因此,世界各国央行也加速对数字货币的研发与设计,央行数字货币开始广泛进入大众视野。央行数字货币简称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或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以目前央行的公开表态来看,其定位于纸币的数字化尝试,主要用于替代M0。根据统计,当前超过30个国家央行对CBDC投入关注,其中中国、瑞典、巴哈马等国已发起试点测试。世界主要国家对数字货币一直持比较矛盾的心理,既希望数字货币等区块链催生互联网创新的红利,又期待政府能够对相关领域有效监管。但以去中心化及分布式为特征的比特币暴露了区块链对当代互联网生态重构所带来的巨大监管压力,数字货币究竟何去何从?

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研究副教授Joseph Bailey教授表示:“尽管数字货币的传播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有迹象表明它将继续备受关注。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多长时间?目前,数字货币仍在尝试进入主流。某些诸如大型成熟的金融机构开发基于数字货币的投资工具肯定会得到验证,并加快了其被更广泛接受和使用的速度。但是,一些有关数字货币在可疑场景中使用的负面新闻却也阻碍了其传播。为了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发展,数字货币需要改善其设计,治理,问责制以及与各国政府的关系。尽管支撑数字货币的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分布式的,但整个系统必须像健康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那样更好地协调发展。”

Bailey教授认为:“如果数字货币可以变得更加全球化和稳定,它可能会成为跨境支付的首选,但我们离现实还很遥远。此外,若数字货币能够获得更广泛和全球的采用,它可能能够抵御国民经济动荡的冲击,而动荡通常会影响美元、欧元或人民币的波动。如果数字货币变得比本国货币稳定,那么这可能是分散风险的好方法。”

什么是央行数字货币?

既然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其实就是数字化的法币,跟流通中的现钞本质相同,只是形式不一样。随着现金使用的比例持续下降,从长远来看,央行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发行新的数字化形态的法币,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机制能顺畅进行。从形态上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以数字钱包或者数字化账户的形式出现。央行数字货币,属于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直接受央行控制,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法偿(除非整个国家经济崩溃从而央行崩溃的极端情况)。

 

数字货币的多种形态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诱因,人类社会正式从金本位制过渡至信用货币体系,至今已逾百年。二战结束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基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即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信用货币体系仍然延续至今。不过,经过此次新冠疫情冲击,大多数持有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对美联储的超预期货币宽松产生担忧,并转而寻找新的货币替代体系。

自比特币问世以来,国际货币体系新的竞争者已经诞生。虽然曾饱受争议,但演变至今日,数字货币已蜕变出多种形态:

一是,各国央行加紧研发的央行数字货币,仍然由主权背书,但嵌入可编程设计,自上而下独具精准滴灌的效果;

二是,发端于商业银行的数字货币(如JPM Coin),偏重改造支付和结算方式;

三是,由Facebook主导、全球多个知名公司参与的Libra,剑指商业化的私人货币体系;

四是,由比特币衍生而出的加密货币(如以太坊),不断扩大社区与革新技术,拓展全新的商业形态。

 

数字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因此,在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运行体系中,新一代国际货币仍需满足上述特性,但与此同时加强与数字经济发展模式的融合,从而发挥出数字经济的增长潜能。

首先,作为价值尺度,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DCEP由中国主权信用背书,始终保持币值稳定,与人民币1:1等值兑换。根据Libra白皮书2.0,Libra或与不同国家的主权货币挂钩,同样趋向于保持价值稳定。而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并无对标的锚,价值波动过大。

其次,作为流通手段,串联数据要素的流动。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五大要素。DCEP虽然在现阶段侧重于对纸币的替代,但在中长期将并不限于实体商品与线下资产的购买。同时,DCEP具有法偿性,且币值稳定,若能与数据要素相串联,将建立数字经济世界的全新交换体系。

再次,作为贮藏手段,对接数字资产的定价。在数据要素的加持下,经济参与主体将实现普遍的数字化转型,届时大量的数字资产将会产生,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确认每笔交易真实可信,因此上链后的数字资产将完全原生可追溯,从技术上保障了数字资产的真实性。而搭载智能合约的数字货币则是与数字资产交换、对数字资产定价的优选。

此外,作为支付手段,发挥数字支付的功能。“一币两库三中心”是DCEP的核心运行框架。“一币”是指仅有DCEP一种央行信用背书的法定数字货币,与人民币等价兑换。“两库”是指发行库与商业银行库两个数据库,构建DCEP的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只管理发行库,与商业银行承兑DCEP,并不直接面向公众。“三中心”则分别指认证中心、登记中心与大数据分析中心。登记中心记录流水与权属,认证中心确认身份,两者互相独立保证了DCEP交易的匿名性,而针对可疑的交易记录,仅有央行拥有最终权限追踪,可有效遏制洗钱等不法交易。上述可控匿名性延续了纸币交易的特性,同时又杜绝了数字货币参与不法行为的可能。

最后,作为世界货币,由于数字货币采用电子支付方式,便于以数字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因此本身就满足世界货币这一职能。

 

DCEP真实能力

首先,DCEP能保护隐私,但不能完全匿名。DCEP主要定位于替代M0,纸币就成为其重点替代的对象。纸币的流通呈现支付匿名、遗失不补的特点。不仅保护公民日常个人隐私提供了便利,但也成为部分非法交易的温床。DCEP本身是一串数字,其中携带了持有者的个人身份认证信息。一个DCEP从创设到消亡所经历的每一个节点理论上都会被记录下来。DCEP实现的是“有限匿名”,即对社会公众匿名,对经过授权的执法机关显名。这是纸币所不具备的重要特点。

其次,DCEP能使支付市场竞争更加多元,但不能完全取代微信、支付宝等。虽然DCEP在法定强制性、隐私保护、离线支付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对支付产品而言,商业化的支付场景体验优化或更加重要。同时,DCEP也只是提供了另一种支付选择,而能对支付宝等现有数字支付平台造成多大冲击,取决于其自身的进一步优化程度和市场选择。也许未来每个支付平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市场长期共存。

再次, DCEP能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但难以明显影响美元优势地位。国际货币体系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和经济稳健程度之争,其核心并不在货币本身的存在形式。央行数字货币能较大程度提升人民币在电子支付领域的便利性。但币值本身的稳定性,交易对手的认可程度等因素同样重要。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仍是以美元为核心的霸权结构,DCEP极大改变中国金融格局,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但不应对人民币流通形式的创新寄予过多题外涵义。

最后,DCEP能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能一劳永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DCEP可追溯的特点使得央行能够更好地监测整个市场的货币流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往对M0领域的观测盲区,从而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提高传导效率。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源于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格局,虽然M0可观测性得到改善,但金融市场结构短期内难有实质性变化,指望DCEP解决上述难题明显不切实际。

 

DCEP推出的意义

尽管央行数字货币正处于初期摸索阶段,但其的推出意义重大。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表明官方对于区块链等技术创新的包容和肯定。尽管央行数字货币不是完全基于区块链模式,但也采用了重要的区块链技术,这对于全社会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即官方对于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不仅不会压制,还可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区块链创造了重要的创新环境。

其次,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预示数字货币可能构成未来货币的主流形态,世界各国对数字货币的设计和运行可能存在差异,但数字化的方向则逐步形成共识。同时本轮疫情催化了数字经济的加速进化与重心下沉,新技术将救赎数字经济痛点,激发互联网的新一轮增长红利。

最后,央行数字货币提供了平衡技术创新与当代治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数字货币有望串联数据要素的流动,对接数字资产的定价,发挥数字支付的潜能,致力于成为新一代数字经济世界的核心基础设施

Joseph Bailey

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

研究副教授

Joseph P. Bailey教授的研究和教学涵盖了电信,经济学和公共政策领域,并着重于互联网经济学。该领域包括确定现有的公共政策,技术和市场机会,以促进交互操作性的收益。Bailey教授目前正在研究电子商务经济学以及互联网如何改变竞争和供应链管理相关的问题。此外,Bailey还是马里兰大学QUEST计划的执行董事。

 

马里兰大学全球领导力EMBA

美国马里兰大学是公认的美国最佳公立研究型大学之一,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拥有全球非常优秀的教授团队及科研能力,是国际公认的管理教学和数字经济研究的领导者,更是众多商业领袖和创业者的摇篮。

Copyright © 2024 北京沃伦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24639号-1